欢迎访问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国资动态 > 国资监管 > 经济运行

科技创新,让省管国企更精彩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2-09-18 15:40 浏览量:{{pvCount}}
相关文章:
  “十一五”以来,省国资委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省管国企积极应对复杂环境,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推进国资监管上水平、国企发展上台阶。省管国企勇挑重担,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一大批企业进入了全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厦门钨业的钨丝等4项钨产品产能居世界第一,星网锐捷网络通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前3强,鸿山热电厂新投产热电机组的发电标煤耗居国内同类型机组最先进水平,湄洲湾氯碱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掌握纯氢气从低压到高压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   8月6日,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天,省管企业“科技引领 创新发展”座谈会将在福州召开,再次吹响了省管国企自主创新的号角。   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推动了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稳中求进的利器。今天,我们推出一批省管国企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事例,介绍他们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办法。让我们把科学发展的战鼓擂得更响,坚定地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下大力气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船舶集团
   技术好不好 市场说了算
  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坚持以国际船舶市场为导向,制定高起点的科技规划,摒弃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增加企业效益的短期行为,靠自主创新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换代,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发展之路。   2006年该集团组建了技术研发中心,投资4500万元建设“研发中心”大楼,三年来共投入1.74亿元研发费用,培养、造就了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科研人员队伍,推进了与福州大学、上海设计院所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十一五”以来,福船集团共完成新技术开发项目3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43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15项,国内首创1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优秀产品奖58项。   创新过程中,该集团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博采众长。如出口德国的多用途集装箱货轮开发和批量建造,设计上引进了欧洲集装箱船的设计技术,建造技术和生产管理上引进了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大功率拖船引进了新加坡、香港工程船的设计技术。   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如在引进日本先进造船技术的基础上,他们对船体工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全面推行船体分片制造卧造法,达到了优化焊接位置、提高工效的目的,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厦船重工首制2600TEU集装箱船创下97天最短首制船船台周期;马尾造船34号700TEU集装箱船创造了仅37天的最短船台周期纪录;东南船厂12月创下单月交船8艘的最快纪录。与此同时,该集团找准国际市场需求脉络,自行开发了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海洋工程辅助船等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先后多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省优秀新产品奖等奖项。2011年9月,以厦船重工 “汽车滚装船”为主要产品支撑的厦门市和以马尾造船东南船厂“海洋工程辅助船”为主要产品支撑的福州市,分别荣获商务部和工信部联合授予的“国家船舶出口基地”称号。   技术好不好,市场说了算。该集团研发的新产品坚持以船东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使后续接单能力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三年来,福船集团出口创汇25.4亿美元,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在全省国资系统排名第一。在当前全球航运市场低迷,造船企业普遍“吃不饱”的情况下,该集团逆势而上,系统手接新船订单112艘,合同金额21.38亿美元,生产任务已排到2014年上半年。
   冶金控股公司
   创新也是一种文化
  省冶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以创新文化引领创新实践,铸造企业创新之魂。   公司领导班子深知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为员工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对失败者宽容,对成功者重奖。各权属企业制定实施了年度科技进步奖评选奖励、技术骨干评价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工程师评定确认与管理办法、科研项目招标管理及奖励办法、专利申请及对专利作者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关键技术骨干实行年薪制,对工程师进行评级并给予相应岗位津贴;对专利获得者,依据该专利给公司带来的效益给予奖励。此外,各权属企业还为骨干技术人员提供周转房、给予购房补贴等。   一系列制度引领,在企业形成了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科技兴业成了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近三年来,公司各权属企业科技投入累计达19.26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13%,企业现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福建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高新技术企业 5个,国家创新型企业2个,福建省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个。   在培养内部人才方面,公司依托科技项目、科研基地以及国际技术交流,努力培养起点高、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专业带头人,引入高校“导师”模式,加快新进技术人员成长的进程。在引进外部人才方面,开拓视野,求贤若渴地从国内外寻觅人才,先后引进多名专家,其中仅2009年至2011年就引进外籍专家3名。   近三年来,公司控股企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申请专利164项,被授予103项。公司主要产品全部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能源集团
   创新“二重奏” 促转型升级
  福建能源集团始终坚持走以人为本、科技带动、转型升级、促进发展的路子,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科技创新的策略上,能源集团针对新上项目和传统产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线路图”,奏响创新的“二重奏”。   对于新上项目,他们高站位,瞄准先进的技术,引进一流的设备,确保项目效益优先和技术领先,全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集团的电力装机中,已形成了大型的循环流化床基地龙岩坑口电厂、GE9F燃机基地晋江气电公司和热电联产企业鸿山热电公司。这些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就准确定位,把握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去年新投产的鸿山热电厂创造了我国最大热电联产机组和工业供热负荷量的多项第一,也成为我省第一台脱硝系统同时运行的机组,脱硝效率达80%以上,为目前全省最高。目前正在筹建的惠安电厂和鸿山热电厂二期工程,均以“高效、节能、环保、节水、大容量、高参数”等国际最先进技术来策划实施,惠安电厂还将实施海水淡化、水电盐联产等循环经济项目。   对于传统产业,他们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改造。   火电企业围绕节能降耗、提升管理开展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在运机组煤(气)耗、厂用电率等能耗指标。龙岩坑口电厂“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无烟煤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今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坑口电厂、石狮热电厂、晋江热电厂等供热管网技改,预计今年供热量将超过500万吨,可节约标煤8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00吨以上;晋江燃气电厂坚持引进机组国产化改造,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在9FA机组国产化改造进程中取得实质性突破,单此项费用比同类型电厂 节省近4000万元,为国内同类型机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煤炭企业注重开展矿井实用技术研究、小改小革以及先进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并在煤矿全面使用高效节能型设备。目前集团所有矿井水均做到100%达标排放,废弃矸石山绿化率达100%,在用矸石山绿化率达60%。   水泥企业对生产窑进行了全面余热发电改造、省内首次脱硝系统改造, 2011年度余热发电总量预计为7500万kwh,同时还大力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化处理,目前年可处理粉煤灰和脱硫石膏200万吨以上。
   高速公路公司
   创新紧扣服务 “织”起舒美大道
  驱车走在全省已通车运营的2780公里高速公路上,自动发卡系统全覆盖,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覆盖77.4%收费站,“基于GIS平台的高速公路应急指挥系统”全面实现了“12122” 全省统一呼叫、统一施救,全程标准化管理及服务……这一切,得益于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巨大引擎。省高速公路公司围绕建设和运营两条主线,将科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之路。   高速公路公司在科技创新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和提升质量、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省地形险峻,多山多沟,隧道建设比重大。工程技术专家们立足于隧道建造技术开展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小净距隧道、八车道连拱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被收入交通运输部新修编的行业规范,并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小净距隧道技术可使洞距缩小10m以上,并减少路基高边坡,保护生态。   为了进一步提升道路设施安全水平,高速公路科研人员探索不止。研发的新型高速公路桥梁护栏闽华防撞护栏具有较强的防撞能力和良好的导向功能,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取得发明专利,成果写入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安全设施规范》,在全国推广应用。边坡建造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获国家、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先进技术使我省高速公路在历次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中经受住了考验,在2010年闽西北特大暴雨灾害中,高速公路成为抗灾救灾的唯一通道。   历年来,我省高速公路科研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7项获第三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铜奖,9项获国家专利;先后有福银高速美菰林隧道、福宁高速后港大桥、赤岭隧道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科技带来效益,创新引领发展。隧道系列节能技术每年可为我省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30%以上;电子收费提高了车辆通过收费站速度,提高了运营效率,并减少车道建设占用地,节约人工成本,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创新管理模式,仅资金集中管理一项,每年就节约资金成本数亿元。
   汽车集团
   借势借力借智 打造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是福建汽车集团进行跨地域、跨省份、跨学科人才资源整合,培养和积聚科技创新人才打出的一记组合拳。   该集团成功组建了包括2位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十余名两岸顶级汽车专家组成的“高层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快对接了两岸一流的汽车技术和研发资源,为东南汽车、福建奔驰、新龙马汽车在品牌形象、产品导入、市场地位、社会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福汽集团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组建了海外89人的研发团队;与著名的汽车设计研发机构上海同捷科技互挂研究机构分院,实现资源共享;与郭孔辉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他们积聚省内汽车专家资源,成立 “省重点项目专家委员会”,为新龙马等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此外,该集团积极引进数名国内汽车产业领军人物,推进创新发展。   在广泛借智的基础上,该集团加大重点投入,打造自主创新平台。近两年来,集团共安排8亿多元,构建汽车研究院、福建奔驰研发中心,为此前集团研发累计投入的10倍多。汽车研究院作为填补了省内空白的项目,将进一步整合国内研发资源,成为海西汽车人才积聚洼地和研发创新的高地,最终形成1000人规模设计开发团队。研究院成立一年多,就已申报10多项技术专利,独立承接的新龙马微车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动机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福建奔驰研发中心项目是戴姆勒集团在亚太地区首个汽车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5亿元,将于2013年建成。东南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2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40多人,设计开发的V3菱悦汽车投产不到3年,累计完成销售24万台,全国同类车型中销量领先。   在创新过程中,福汽集团统筹和优化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打造集群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汽车研究院统筹集团权属企业的技术研发资源的配置使用。东南汽车研发中心已经有了的设备装置,福建奔驰能用的就不再投资;两家权属企业已有的,集团研究院就不再投资。通过整合,过去两三年开发一款车型缩短为一年开发两三款。   在创新带动下,福汽集团今年上半年生产经营逆势增长。自主品牌东南汽车产销增速高于全国增速,主力车型V3菱悦和翼神更是大幅增长。
   交通集团
   推进信息化 物流添“双翼”
  走进省交通集团办公大楼,“和谐、创新、竞争”六个大字映入眼帘。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交通集团充分认识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海西物流业务信息化、网络化。   三年前,交通集团聘请了国际知名企业IBM对集团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到目前为止,集团已在信息化规划方面投资了400万元。集团及所属单位先后投入1.3亿元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物流综合业务信息系统。   集团开发并运营的“海峡西岸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定为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该平台已为近千家企业提供免费功能服务,每天国内外点击率超过8000次,年物流交易量超过300万操作箱,注册物流会员企业近500家,已成为福州关区临港物流对外服务的唯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集团开发并运营的以铁矿石物流系统为代表的散货物流信息平台,优化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经港口中转到钢铁厂的整体业务操作流程,并提供作业现场的实时视频。铁矿石项目涉及了交通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港口码头、海上运输和现代物流,已经顺利运行两年多,体现了交通集团作为省内大型交通物流龙头企业的优势,实现了海陆、海铁联运。   集团开发并运营的八方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仓储配送与结算一体化,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使该系统适用于不同类型仓库的管理需求,满足城市配送管理和省内配送管理的信息化需求,可对接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具有GPS定位、线路优化、呼叫中心等基本功能;建立了电子商务门户,促进物流配送水平提升,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提升物流效率、减少错误、降低商务成本。   物流信息技术的创新,助力交通集团成为福建省首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获评中国服务业500强第160位、“2010年度中国物流百强企业”第11位、“201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2010年度全国先进物流企业单项奖“低碳物流企业”, “2010年度福建省物流企业十五强”首位,扩大了交通集团在全国物流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电子信息集团
   内部创新互动 外部合作再创新
  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成立12年来,坚持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与经营紧密结合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内部,集团与企业在创新上互动协作,画出适合每个企业永续经营的延长线。集团陆续出台一系列技术创新规划和奖励办法,要求成员企业均要设置独立的研发部门,强调企业研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有的放矢。截至2011年,集团已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集团及骨干企业列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技改和产业化计划的任务60余项。集团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2项。
 
  在外部,该集团通过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再创新,延伸企业产品开发的放射线。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台湾工业研究院、香港应用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多家境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并建立了2个院士工作站、多个联合学院与联合研究中心。合作,拓展了企业研发视野,帮助企业联合外部力量有效利用研发投入、生成和储备项目、引进和培养人才。同时,集团在合资企业中,大力鼓励引进技术再创新,目前合资企业日立、爱普生、闽东本田、华映科技、福顺微电子等企业的研发团队均由外方技术人员与本地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发任务则以引进技术为基础,进行本地融合和再创新。   集团充分认识到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积极鼓励和组织申请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培育和保护自有品牌和商标。截至2011年,集团合计申请专利超过千项,已获得专利授权322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81项;软件著作权91项。集团所属的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最多的企业。 (福建日报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