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它们以创新为核心,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共同推出“专精特新看福建”系列融媒体报道,看福建如何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天推出第二季第一期
5毫秒内“无缝接电”,这是龙岩畅丰应急电源车的响应速度;10秒内起步,这是金龙新能源电池在-30℃的启动速度;每分钟200米,这是辉阳高阻燃电线的生产速度……
声、光、电,食、住、行,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角落,无数“福建制造”正在通过打破一个个“速度”的边界,来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善我们的生活。“福建速度”的背后是足够的技术厚度,支撑着科技企业在赛道上实现一次次超越与自我超越。“福建速度”是如何炼成的?日前,记者走进福建多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探访。
用“创新”制造“质变”
噪声不大,工人不多,走进金龙汽车集团下属的厦门金龙汽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新能源)的核心生产车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构造奇特的“铁疙瘩”。大的半人高,小的巴掌大,用董事长王学舟的话说,这些生产线上诞生的是车子的“大脑”和“心脏”。
在过去两年,这家专注于商用车电驱动领域的企业,主营业务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营收突破了6个亿。2023年,金龙新能源在国内细分市场的占有率达18%,销量跻身细分领域前列。
是什么让这家仅成立8年的企业“跑”得这么快?
“你看,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爆款’,可以理解为电车的‘心脏’。推向市场的第一年,它就让我们公司在细分市场上站稳脚跟,直到现在都还是我们的‘销冠’。”手抚过电机电控集成一体化驱动系统模型,王学舟对着记者感慨良多。
▲金龙新能源车间内,技术人员进行电机电控关键技术组装。人民网 李昌乾摄
金龙新能源的主攻对象是电动公交车,目标是让电动公交“多拉快跑低能耗”。
初入新能源赛道时,尽管基础技术在业内已基本成型,但电动公交还有不少改良空间。金龙新能源的最大突破在于,将原本分布在车内的多种电驱“内脏”合而为一,使电驱系统降重近三分之一。
技术集成思路的转变,带来的是电动公交“轻装上阵”,让金龙新能源在电驱动领域弯道超车,一举成名。
“技术早就有了,但我们给出的方案效果最明显。”王学舟说,一体化集成的创新精简了车的“内脏”,也让电车“大脑”也迎来了新升级。
原本,车内发挥“指挥”作用的有电机控制器、转向油泵控制器等六种核心组件。经研发团队整合后,一个整车控制器即可支持运行。功能“六合一”后,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零件被大比例“化简”,整车零部件数量减少了55%,体积也“瘦身”超一半。
车内零部件少了,出故障的因素随之减少,运营故障率大幅降低;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空间留给了乘客,8米长的公交车能提供原本10米长车的载客量,整车能耗反而减少了5%……金龙新能源的创新思维带来了连锁反应,创造出“质变”。
无独有偶,在福州,福建辉阳电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阳电缆)也尝到了由“提速”带来“质变”的甜头。
▲通过技术升级,辉阳电缆生产端实现大幅提速。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电线电缆是制造业中的传统类目,稳定性是一大技术关键点。通过技术创新,辉阳电缆生产线制造的电线能在1000℃火灾下保持正常输电3小时以上,“速度,是我们的一个‘加分项’。”辉阳电缆的总工程师廖昌昌说。
“直径1厘米的电线,我们能把挤出速度从原来的60米/分钟提升到200米/分钟,这在业内都属于领先水平。”廖昌昌介绍,除了挤出环节实现了2-3倍的生产提速,在导体拉制退火工序中,公司日处理能力由原来的30吨标准铜提升至55吨,生产效率提升80%,而单位综合能耗却下降了40%。
以“合作”锻造智力“后盾”
将续电响应时间缩小到毫秒级的应急电源车、一小时可排空6200立方米积水的排涝车等自研“强力辅助”……出自于龙岩畅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畅丰专汽)的各色专用车总是在一次次应急保障和抢险救灾中表现“神勇”。
畅丰专汽是一家专攻于“水、电、光、声”应急抢险专用车的车企。2016年,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畅丰专汽明确了走技术领先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用8年时间研制了应急电源车、通信车、大流量排水抢险车等12个大类19种产品,实现年营业收入由3800多万增长至近3亿元。
▲畅丰专汽具有整车专利的大流量排水抢险车。人民网 李昌乾摄
“目前我们有171项知识产权,客户涵盖电网、通信、应急管理及消防救援等领域,遍布全国各地。”畅丰专汽董事长陈东青介绍说。
专用车应用场景多元,不同应用场景对于技术的要求大相径庭,作为一家“小而专”的企业,如何拥有足够的技术“智囊团”?
畅丰专汽看准了“产学研协同”的潜力,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中,如虎添翼。
“比如,拥有整车专利能快速排涝的大流量排水抢险车,是我们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为第十四届全运会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的‘智能型双桅杆5G应急通信车’,是我们与龙岩学院共同研发的;能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提供维护检修的高原应急电源车,是我们与北京机电研究所联合攻关研制的……”陈东青向记者一一细数后感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后盾”,也为年轻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多方共赢。
走访专精特新企业,记者发现,不止于产学研协同机制,成熟的产业链协同也是福建制造“加速”的底气。
▲应急电源车在侧翻试验台上进行测试。畅丰专汽供图
深谙共赢之道的畅丰专汽与上下游企业的强强联手,让科技真正造福于民、服务于产业链。比如,该公司与中国汉阳汽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专用汽车试验平台,为省内外几十家专用车生产企业上百个型号的新产品提供侧翻性能试验、ABS性能试验、侧下部防护性能试验及后下部防护性能试验等检测服务工作。
“这大大地缩短了龙岩及周边地区车企的试验周期,满足了省内外专用车企业试验的要求,也为国家专用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线经验。”陈东青说。
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金龙新能源,诞生之初就自带人才“基因”。“来自金龙汽车集团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优秀人才组成了我们最初的核心部门。背靠集团渠道和制造资源,让我们在产业链对接合作中游刃有余。”王学舟介绍,金龙新能源上与宁德时代、中航锂电等企业形成合作,下可为商用车整车企业和终端客户带来“厂家直出”的个性化服务,在承上启下中助力产业链共同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合作共赢模式也是长期以来福建所倡导鼓励的。通过政策引导,越来越多优势企业参与到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中,为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供支持。
从“有”到“新”,合作共赢,“福建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奇迹,而是一家家追求卓越、锐意创新的福建企业共同创造的向上动能。走近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一次次感受到“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如何凝聚起勇于超越的信念和信心,如何孵化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坚定追求,在澎湃的科技时代激起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