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国资动态 > 国资监管 > 经济运行

中央企业管理提升典型经验: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着力做好粮油采购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12-08-20 09:16 浏览量:{{pvCount}}
相关文章: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成立于1949年,现有资产总额超过2600亿元,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1822亿元,利润总额过百亿元,每年从国内国际市场采购粮油等农产品超过4000万吨,采购金额近1000亿元。  一、中粮做好大宗粮油采购责任重大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粮严格按国家计划做好粮油进出口业务,调剂国内余缺,积累了丰富的粮油国际贸易经验。之后,随着国家取消粮油统购统销,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粮集团一方面根据国内粮油市场需要继续从事进出口业务,协助国家平抑粮价;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战略转型,由单一外贸业务,逐步转向以油脂、玉米、大米、小麦、饲料肉食等粮油食品加工和贸易为核心的综合性业务,成为我国最大的粮油贸易、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市场化企业。  中粮大宗粮油等农产品采购具有明显特点,一是品种多,包括稻谷、小麦、大豆、菜籽、毛油、玉米、大麦、杂粮、番茄、甜菜、甘蔗、饲料、生猪、葡萄、茶叶等。二是来源广,原料来源包括国内各品种的主产区、国外各品种的主产区等。三是对象杂,采购对象包括农户、农业经纪人、私人贸易商、基层粮库、国有粮食企业、国际粮商、期货市场、拍卖市场等。四是毛利低,正常情况下仅为4%-5%,属于典型的“高资产占用、低利润产出”的传统薄利行业。五是风险大,近年来粮油等农产品的能源属性、金融属性增强,受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加大,粮油价格波动加剧,采购风险明显增大。  民以食为天,协助国家维持粮油市场稳定、保障民生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是中粮集团必须承担的核心社会责任。多年来,为了做好大宗粮油商品采购、服务好国家宏观调控,中粮集团强化战略管控,大力推进业务单元实行粮油品种专业化经营。  在集团战略引领下,各业务单元根据经营品种特点和业务范围,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和行情研判,强化粮油购销决策能力,稳步推行集中采购,成效十分显著。特别是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组织粮油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经营活动,有效规避了国际国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波动风险,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与扩张;在保障国内粮油市场稳定供应、扩大农产品收购量、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切实履行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粮进口油脂油料采购的具体做法  不同粮油品种的市场差异较大,中粮集团内部各业务单元集中采购的具体做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进口油脂油料采购数量大、相对集中,市场风险控制好、经营业绩持续增长,以下重点介绍进口油脂油料采购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一)实行进口油脂油料的统一集中采购。  1994年中粮集团开始涉足油脂油料加工业务。进入新世纪,中粮集团油脂加工业务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以大豆和棕榈油为主要品种的油料压榨、油脂精炼、分提、小包装等业务体系。中粮每年大豆采购量达到800万吨,主要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进口,国产大豆采购为辅;棕榈油每年采购约80万吨,主要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进口。  中粮集团进口油脂油料的加工业务主要由油脂部负责。2006年以前,大豆、棕榈油等油脂油料采购由下属工厂分头负责,各工厂均设有原料采购和风险管理部门,独立进行采购决策,并具体执行采购任务。  然而,随着国内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联动增强,全球大宗农产品市场波动幅度不断加大,油脂油料采购风险逐步增大,各工厂仅靠一厂之力难以及时获取全面的市场信息,行情研判能力有限,无法做到采购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导致各厂经营业绩不稳定,时常面临巨额亏损,更谈不上履行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的社会责任。  2006年开始,油脂部对采购和销售实行专业化管理,总部设立主料采购部、油脂产品销售部和粕类产品销售部,直接领导各工厂的业务部门。通过管理架构调整,一方面油脂油料采购工作统一集中到了一个更加专业的团队,另一方面保证了整个油脂部的采购和风险管理行动协调一致,缩短了管理链条,提高了决策效率、科学性、灵活性和执行力。  (二)建立符合油脂油料采购特点的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  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是全球大豆贸易的主要供货商,他们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建立了大豆收购网络和仓储物流设施,直接从当地农场主和经纪商手中收购大豆,然后集中到港口、并销往全球各地。丰益、金光、嘉吉等是棕榈油贸易的主要供应商。中粮集团油脂部主要从这些大粮商手中购买油脂油料,其中大豆通常在出口国港口交货,油脂部自行安排船只运往目的港;棕榈油由出口商负责运输,在国内港口交货。  长期以来,为了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大宗粮油商品形成了一些极有影响力的期货交易市场。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大豆、豆油和豆粕期货品种吸引着农场主、加工贸易企业、投资基金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成为全球油脂油料价格标尺。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的棕榈油期货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国内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油、豆粕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棕榈油等合约交易正逐步趋于成熟。  在油脂油料全球贸易中,出口商一般以CBOT的大豆、豆油和豆粕期货价格为定价基础,采取“升贴水”的方式对大豆进行定价,即特定港口大豆交货价格比CBOT大豆期货价格高或低若干美分/蒲式耳的相对价格,而不是绝对值。从全球市场上采购大豆的完整程序包括:在CBOT买入大豆期货多单,从贸易商买入升贴水,将大豆期货多单转给贸易商,然后安排海运和国内的检验、接卸等多个环节。  为了做好油脂油料采购,中粮油脂部不断探索,在加强采购管理、控制风险、及时锁定利润等环节,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在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方面,一是成立油脂部套期保值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套期保值及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建立运营联席会议制度,采购、生产、销售人员共同分析行情,集体做出决策,统一采取行动;三是将业务细分成FOB升贴水、CBOT期货点价、运费、生产与物流、粕产品销售和油脂产品销售六个环节,针对每一个环节的特点,安排专门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和专业化管理,努力拓展利润空间。在具体实施采购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各环节因素,实现整体利润的最大化。  (三)建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和金字塔式的三级交易系统。  随着集中采购的实施,中粮集团油脂部不断强化从商情研究到期货操作、现货采购、现货销售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形成一支现货专家加期货专家的套期保值专业团队。  油脂油料套期保值交易具体分为三级,一是最高的交易决策和执行级,由套期保值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期、现货操作,期、现货专家团队具体执行;二是中间的交易认证级,由资深分析师牵头建立市场供求数据库,并进行专题研究,现货采购和销售专业人员参与市场分析与认证;三是基础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初步认证级,由采购、销售一线人员建立国内外市场动态信息网络。  (四)开展套利操作,及时锁定利润。  结合油脂油料加工业务从国外买入原料、在国内销售产品的特点,采购团队紧紧盯住国内期货相对进口成本的价差,一旦出现利润,立即按照生产计划,在国外大量买进不同期限的期货合约,同时在国内卖出相应期限的期货合约进行保值,锁住利润。当价差为零甚至为负值时,则停下来等待交易机会。  具体操作是,利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锁定大豆采购成本,进口大豆采购成本=CBOT大豆期货价格+升贴水+海运费+关税。在采购的同时,企业在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卖出相应的豆粕、豆油期货合约保值(按79%×进口大豆数量,卖豆粕期货;按19%×进口大豆数量,卖豆油期货)。在采购大豆时基本锁定压榨利润=豆粕期货价格×0.79+豆油期货价格×0.19-进口大豆采购成本-加工费。  (五)做好头寸管理,防范价格波动风险。  通过对市场的深入研究和长期实践,中粮集团油脂部采购团队不断总结价格变动的客观规律,逐步形成了较强的行情研判和市场预测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净头寸管理(所谓净头寸是指现货头寸减去期货头寸的绝对值)。  油脂部将市场行情的波动划分为“高价区”、“中价区”和“低价区”。当市场处于低价区时,加大净多头;处于中价区时,减少净多头;处于高价区时,净多头基本为零。头寸控制的关键是期货与现货、采购与销售的密切联动。例如,增加头寸时,可以是大量买入期货,少量卖出现货;也可以是大量买入现货,少量卖出期货。  (六)重视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  信息收集是判断市场走势,制定采购和套期保值策略的重要基础。油脂部广泛收集国内外粮油市场信息,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形成适应行情研判需要的“COFCO数据库”,力争做到数据准于竞争对手,研判结论早于市场预估。在及时、完整、准确市场数据支持的基础上,由专业化交易团队分别对现货和期货交易进行决策。  三、中粮大宗粮油采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为有效应对价格波动风险,中粮集团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建立了以套期保值为核心、期货和现货操作密切配合、采购和销售工作密切联动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这一模式在控制采购风险、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效果显著。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中粮集团很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获得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006年-2011年,在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通过在采购工作中广泛运用套期保值,油脂部的经营业绩稳定增加,市场份额逐步提升。五年间实现了利润总额增长410%,营收增长160%,总资产增长290%的良好业绩。在油脂部的带动下,中粮集团整体经营业绩大幅提升,五年间利润总额增长169%,营收增长144%,总资产增长146%。  (二)更好地服务国家宏观调控。  通过期现结合、套期保值,中粮集团有效地规避了市场波动风险,保证了业务的连续性,实现了粮油业务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经营能力大幅提升,为中粮集团多次成功服务于国家粮油市场宏观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8年,国内小包装油价格快速上涨,中粮集团按照相关部委统一部署,一个月内向市场集中投放600万箱低价小包装油,稳定了价格。2011年,面对居高不下的CPI,中粮严格执行小包装油限价政策,累计向市场供应了2900万箱小包装油,有效稳定终端价格,服务国家宏观调控。  (三)扩大农产品收购量,稳定收购价格,服务“三农”。  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支持下,2011年中粮集团采购农产品超过4000万吨,共计带动农户1000万户,户均采购金额超过4000元,服务“三农”卓有成效。以国内菜籽收购为例,在2011年菜籽油市场持续动荡的背景下,中粮集团放量收购菜籽40万吨,价格比国家收储高0.1元/斤,给农民以最大实惠。同时通过套期保值,有效弥补了现货的亏损,并实现了企业自身的稳定收益。  (四)通过引导增强小微企业的盈利水平。  借助自身的采购和风险管理能力,中粮通过引导经销商把握订货时机,增强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实现对小微企业的延伸服务。例如,2011年8月下旬,国际大豆价格冲上高位,中粮集团油脂部认为高位价格缺乏支撑,不可能维持太久,建议经销商等待价格下跌后再订货,同时将大豆的套期保值头寸做足,最终为经销商降低采购成本约500元/吨,直接增加大量小微经销商的盈利。  四、中粮大宗粮油商品采购管理工作展望  中粮油脂业务集中采购、期现货结合的经验,为中粮集团其他品种转变经营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2010年,中粮集团正式开启“全产业链”战略,强化不同粮油业务之间的协同和资源共享。  在大宗农产品采购和风险控制方面,中粮集团成立了大宗商品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副总裁任委员会主任,下设风险管理部,专门负责集团内部大宗农产品采购风险的管理、信息共享和商情研讨。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两次行情分析会、一次运营头寸及风险策略研讨会,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的需要,不定期召开紧急风控会。通过建立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中粮集团下属经营稻米、玉米、小麦、食糖等品种的业务单元在商情研判和风险管控上均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中粮集团的食糖业务通过运用期现结合、套期保值的工具,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  下一步,中粮集团将在大宗商品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伴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期货品种的增加,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大宗农产品采购和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大宗粮油产品采购的整体决策,更有效地发挥“期现结合、套期保值”模式的优势,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作出更大贡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