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福建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国资动态 > 国资监管 > 企业改革

福 建 省 经 济 贸 易 委 员 会 关于开展“学习三钢经验,推进我省国有 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活动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08-06-26 11:34 浏览量:{{pvCount}}
相关文章:
闽国资企改[2008]79号
                  
省属国有企业,各设区市政府国资委、市经贸委(经委、经发局):
    去年,卢展工书记到三钢实地考察调研时,肯定了三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系统总结了三钢的经验,卢展工书记指出,“三钢之路,国企之路;三钢之策,国企之策;三钢之力,国企之力;三钢之魂,国企之魂”,这既是对三钢50年发展历程的精辟提炼,也是对改革开放30年我省国企改革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卢书记总结的三钢四条经验,寄托着省委、省政府对三钢的赞许和期望,寄托着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加快产业提升、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期盼。
    为了弘扬三钢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为“两个先行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省政府国资委、省经贸委决定在全省国有企业中开展“学习三钢经验,推进我省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省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学习三钢经验,就是要学习和借鉴“发展为先,做优做强”的“三钢之路”,加快我省国有企业发展步伐;就是要学习和借鉴“锐意创新,争创一流”的“三钢之策”,加大我省国有企业创新力度;就是要学习和借鉴“构建和谐,凝聚合力”的“三钢之力”,增强我省国有企业竞争活力;就是要学习和借鉴“坚定信念、奉献海西”的“三钢之魂”,发挥国有企业在海西建设中勇挑重担的作用。
    学习三钢经验,要重在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要产业先行、工业先行、企业先行的新要求,国有企业发展正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国有企业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在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尽责任、有作为、拼实干,形成持之以恒抓项目,聚精会神创品牌的工作态势,打牢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学习三钢经验,要贵在创新。我省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对影响和阻碍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效益,以创新求发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扎实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做强做大主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学习三钢经验,要强在管理。我省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投资管理,夯实计量、标准和统计基础,强化对子公司重大事件的管控,确保集团控股公司的管理目标、理念、方法得到落实,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走出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学习三钢经验,要选好班子。我省国有企业要坚持按“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一把手”工程,选好企业带头人。不断增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着力提高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能力,为加速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主力军、先锋队的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不断有新作为,以“四谋发展”为实践主题,“四个重在”为实践要领,“四个关键”为实践要求,“四求先行”为实践方向,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发挥产业挑大梁作用,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争做更大的贡献。
附件: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发展经验总结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一日
 
附件:
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改革发展经验总结
 
    2007年8月,省委卢展工书记在三钢集团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三钢之路、国企之路,三钢之策、国企之策,三钢之力、国企之力,三钢之魂、国企之魂。”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卢书记讲话精神,值此三钢50周年厂庆之际,省政府国资委、经贸委组织联合调研小组,与三钢同志一道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卢书记对三钢经验的总结高屋建瓴,寓意深远。“三钢之路”就是发展为先,做优做强;“三钢之策”就是锐意创新,争创一流;“三钢之力”就是构建和谐,凝聚合力;“三钢之魂”就是坚定信念,奉献海西。这四条经验,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既是三钢50年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国企改革发展的生动写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钢之路——发展为先,做优做强
    始终坚持第一要务,好字当头谋发展。善决策、抓项目、创品牌,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相结合,全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探索出一条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三钢始终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努力做优做强,逐步从原来一个并不起眼的企业,发展成为冶金行业同等规模企业的排头兵。
    三钢注重科学决策,正确把握发展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始建于1958年的三钢地处偏远山区,资源短缺,运输受限,生产成本高。建厂后前18年中只有3年盈利,净亏损达7542万元,直至1995年钢产量仍徘徊在50万吨左右,1996年上半年实际亏损2000多万元,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危机。从1996年10月开始,欧阳元和同志带领新班子, 没有“等、靠、要”,而是想方设法把劣势限制到最小,并最大程度地发挥福建钢材市场缺口大的优势, 树立“顶产品市场之天,立资源市场之地”的观念,狠抓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钢产量不断扩大。 1998年提前实现100万吨钢目标,3年间钢产量翻一番。2003年实现200万吨钢目标,5年间增钢100万吨。此后,面对席卷全国的“钢铁热”,三钢清醒地认识到投资的战略失误是任何管理效益都不能弥补的。他们不跟风,不冒进,而是静下心来,坚持眼睛向内,在稳步提高产能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高附加值品种开发上,不断提升产品品种规格、质量档次,形成建筑用材、工业用材、中厚板材“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于2007年达到400万吨的产钢规模。
    三钢注重内涵提升,走以现有企业挖潜改造为主的滚动发展之路,实现做优做强。1997年,根据当时铁水产能不足而市场生铁、废钢价格便宜的实际,三钢采用往高炉、转炉投放生铁、废钢的低铁水耗等新工艺,钢产量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从而迅速“跳出生死圈,远离盈亏线”。2005年,被三钢人誉为“生命工程”的新增年产100万吨钢技改项目正式启动,1000立方米高炉和100吨转炉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设备大型化、现代化,铆螺钢、拉丝材、65#钢等制品材相继研发成功并投放市场,改变了产品单一建筑材的局面。2007年2月,投资12亿元的中板项目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结束了福建不能自主生产钢板的历史,圆了“用自己的钢板造船的梦”。同年9月,1150立方米的5#高炉顺利投产,企业规模再次扩大。
    三钢积极稳健实施大集团化运作,走外延扩张之路。组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三钢闽光公司成功上市,融资6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重组三安、兼并三化,托管潘洛、阳山铁矿,并投资合作设立龙海矿微粉和山西曲沃焦化等企业,三钢的规模和效益跃上新台阶。
    通过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张相结合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三钢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钢铁和化肥生产基地,年产钢500万吨,尿素45万吨,总资产157亿元,年销售收入16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1997年以来,三钢资产规模增长4.79倍,净资产增值4.18倍。
 
三钢之策——锐意创新,争创一流
 
    始终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追求管理极致、消耗极限、质量极品。实施精细管理,对标挖潜,注重以先进实用技术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技术指标问鼎天下,企业管理争创一流。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三钢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在规模上不可能成为全国冶金行业中的大企业,但应在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上有所作为。牢固树立依靠创新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实现滚动发展的经营思想,在动员职工全员参与提高创新认识上狠下功夫,发动职工献计献策,通过分析讨论,职工提出几千条宝贵意见和建议,从管理、技术、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三钢坚持实施精细管理,以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综合实力。管理贵在创新,三钢从自己的资源条件、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出发,把降成本增效益始终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不断在做精做细企业管理上大做文章,达到了管理出效益的目的。面对资源和运输的瓶颈,三钢大力推行精细管理,提出“要做平原木匠”理念,要求广大员工不能像山区木匠一样大手大脚,要做平原木匠,千方百计节约资源,精雕细刻出精品,精打细算,精益求精。在这种理念感召下,三钢人人苦练内功,个个争当“好木匠”。
    三钢在企业管理中坚持开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活动,长抓不懈,常用常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三钢提出“指标问鼎天下,管理争创一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观念,以“闻过则喜”的心态与同行业中最好的指标进行比对,专门找差距,明确追赶方向。通过经济责任制,全面落实考核到人、责任到岗的班组成本核算,“成本在我心中,降耗在我手中”成为三钢职工的自觉行动,涌现出许多“算盘挂在脖子上”的精明机长、炉长和班长。通过实施无盲点、无过错、无缺陷管理,达到“管理极致、消耗极限、质量极品”的新境界。
    三钢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在传统工艺嫁接新技术上下了大功夫,还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创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具有三钢特色的核心技术。三钢的技术创新坚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跟踪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中提升实力,实现从“第二个吃螃蟹”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三钢认为,第一个吃螃蟹敢为天下先是要冒风险的。对于企业而言,在吃螃蟹时要考虑承担风险的实力,讲究投入产出的效益。1997年,刚刚跳出盈亏线边缘、技术力量也相对薄弱的三钢,从实际出发提出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要“鼻灵、眼明、手快”,他们只要听到哪个兄弟企业有适合三钢可应用的新技术,就闻风而动,千方百计地去学习、引进,并加以消化创新。欧阳元和董事长获知国内正在探索引进美国的溅渣护炉新技术后,便立即要求技术部门研究攻关,并在三钢的小转炉上试验应用并获得成功,使三钢的转炉平均炉龄从900多炉提高到目前2万炉以上,居全国同类炉龄前列。由原来一个月修一次炉改进为一套炉衬使用两年,每年增效数千万元,该项目还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钢实力增强后,也勇于“第一个吃螃蟹”,走自主创新之路,为发展打开新的空间。如烧结机双烟道选择性脱硫技术,是三钢自主创新的标志性项目,为全国乃至世界首创。烧结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占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70%以上。三钢的科技人员发现烧结机中部的烟气量是机头、机尾的15倍左右,就独辟蹊径提出“舍头去尾脱中间”的新思路,不仅达到环保要求,而且提高了30%的产能。三钢的炼钢转炉无渣出钢技术、高炉高效优化项目、“水冷炉口”、氢氧源断火切割技术等一批专利技术在全国冶金行业也是首屈一指。
    三钢不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以机制创新激发员工积极性。三钢大力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岗效挂钩工资制度,强化了职工的成本效益意识;在劳动制度上,树立岗位就是资源,岗位必须优化配置的竞争观念,引导职工上岗靠竞争,收入看效益。不论新老工人,只要技术达标,同岗同酬。公司级专家实行年薪制,分厂级专家享受特殊津贴,工程师及高级工、技师享受技术津贴。在最为敏感的干部任用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先后建立行政干部聘任、党群干部选任与公开选拔、末位淘汰、后备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能上能下。
    通过十多年对创新的不懈努力,三钢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同行业脱颖而出。按2008年3月发布的全国300万吨级以上钢铁企业的经营指标排序,三钢的总资产贡献率名列第一,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名列第五,吨钢综合能耗名列第五,资本保值增值率名列第七,被全国钢铁协会评为全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11家企业之一。在2004年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以宝钢1000立方米以上大高炉和三钢400立方米高炉的经济技术指标为例,自豪地宣布:中国冶金业的炼铁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钢之力——构建和谐,凝聚合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以民主管理求和谐,以文化引导求和谐,以风正气顺求和谐,以关爱职工求和谐,以环境友好求和谐,营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和谐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三钢充分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努力寻找平衡点,营造和谐环境,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钢努力构建企业内部的和谐。职工积极性的调动是企业活力的源泉,风雨同舟、铁心拼搏的合力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一是以民主管理求和谐。搭建职工民主管理平台,真正把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落实到实处,凡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要决策都通过职代会。欧阳元和董事长上任以来,连续12年每年2次做厂情报告,分析生产经营情况,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一一作答,让职工知家底、晓厂情,群策群力共同搞好企业,增强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二是以文化引导求和谐。三钢重视并坚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在员工中大力倡导“三钢好了,我才好”的理念,营造员工“关心生产,关心市场,关心效益”的良好氛围。大力打造“时时创新、日日进步、事事争先”的三钢精神,树立“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的三钢人形象。三是以风正气顺求和谐。正气来自领导的表率,在三钢,很多领导干部都没有“双休日”概念,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成为大家的习惯。公司制定《物资采购招标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紧俏产品的销售,全部实行“阳光交易”,做到“给机会,不给照顾;凭实力,不凭关系”。每年大大小小实施交易投标2500多场次,节约基建、采购资金上千万元。四是以关爱职工求和谐。在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大势中,三钢根据当时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三明特殊的社会环境,提出“只有转岗没有下岗”,通过发展消化冗员,先后为2000多名职工重新安排了工作,激发了广大职工以厂为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坚持国企必须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前提下,大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让职工分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钢努力构建厂商关系的和谐。讲诚信,求双赢,这种理念催生了厂商的和谐共生,建立了互利双赢的供销网络。在同澳大利亚矿业巨头的洗精煤与铁矿石的合作上,前几年国内洗精煤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三钢仍然严格履行合同,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这种诚信行为获得对方信任,所以在近年来贸易矿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对方对三钢协议矿的供应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有效降低了三钢进口矿的采购成本。三钢提出“厂商双赢、商家先赢、厂家赢在其中”的营销文化,建立起一支能与三钢同舟共济的销售队伍。许多经销商在经历多年市场洗礼后,深有感触地说:跟着三钢走,总会有甜头;专营三钢材,一定能发财。
    三钢努力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三钢坚持绿色生产,清洁生产,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把“三废”作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开发不尽的宝藏。2007年,三钢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达到国家减排标准,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616吨。通过综合治理,三钢实现了增钢不增水、增钢不增污、增钢不增废、增钢不增耗。
三钢通过构建和谐企业,凝人心,激活力,汇聚成一种独具三钢特色的软实力。“三钢闽光,擎天一方”这是三钢人的决心与气势,也是三钢人的追求与责任,更显示出三钢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和活力。
 
三钢之魂——坚定信念,奉献海西
 
    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打造国企精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团结协作、
奋发有为,勇挑海西建设重担。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三钢党委一班人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精神,认为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优势,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他们坚信:没有搞不好的国有企业,只有搞不好国有企业的领导班子。他们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真正担当起打造“效益好、风气正、环境美、收入高”的国企精品历史重任。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三钢注重抓好党委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把理论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坚定搞好国有企业信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大事来抓。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形式和途径,妥善处理党委会和董事会的关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体制,使党委的决策意图通过董事会加以贯彻落实,保证了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有效性。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公司党委的形象,只有努力做好,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他们在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制度规定的同时,把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国有企业湖南醴陵群力瓷厂领导班子以权谋私,企业由盛及衰典型事例的剖析,不断教育警醒班子成员,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通过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权利运作,廉洁从业行为。
    以厂为家,把企业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制度机制,好的制度机制,更需要有表率作用好的领军人物。欧阳元和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把三钢的发展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他深知,办好企业光有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办好企业的本领,为弥补知识的不足,他经常学习到深夜。十几年来,他除了学习国家政策法规、政治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知识外,还积极吸取同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紧密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捕捉企业发展先机。先后提出了炼钢溅渣护炉、炼焦配加白煤工艺、烧结选择性脱硫工艺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案,通过组织实施,都获得圆满成功。
    正确的决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环节,稍有不慎,将全盘皆输。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欧阳元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这些年来,每当上马新项目,他都深入一线认真调研,虚心向一线职工求教,认真收集、分析各方面不同人员意见,经过班子讨论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表决。2006年,为上马中板项目,他跑市场,找银行,访名家,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技术管理人员座谈会,对决策方案进行优选。由于调研细致,论证充分,中板项目投产后一炮打响,为企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欧阳元和经常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芒在背、如惊弓之鸟“四如”精神警醒自己。他常说搞企业,领导人员就要有真搞企业的样子,只有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企业才能办好。他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厂,最后一个离厂,一心扑在工作上,节假日都泡在厂里,家对他来说只是临时住所,十几年来,他没有同家人吃一个完整的春节团圆饭。
    面对复杂形势,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曾有民营上市公司提出兼并三钢,并允诺管理层可以优先大量持股。如按该公司当时市价计算,公司主要领导成员的财产将近千万元,但三钢班子不为所动,提出管理层不持股,国有资产不流失,发展不停顿,员工不下岗,收入不减少。2003年,省内外民营钢铁企业快速发展,三钢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成为抢手对象。面对人才快速流动的现象,三钢班子认为,市场条件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民营企业分配体制上有其灵活性的一面,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同样可以留住人才,发展企业。他们及时提出“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生产不松,技改不止,目标不变”,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当年反而创出超10亿元利润的历史新高。
    保持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小组就是一块阵地,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在三钢,每个车间都有基层党组织,凡是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就有党员的身影,所有党员都佩戴党旗徽章上岗,所有党员承诺都公开上墙,所有班组都开展“党员就在你身边”活动。2007年8月省委卢书记在视察三钢时高兴地说,企业兴旺,党员才有自豪感,才会亮明身份;党员表率作用发挥好,企业一定更加兴旺。乌克兰专家在厂里工作一段时间,发现三钢佩戴徽章的人上班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晚,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他对厂领导说,我看不懂中文,不知道那徽章上写的是什么字,但我在前苏联时期也是一名布尔什维克,我能看懂徽章上的镰刀和铁锤,那是共产党员的标识,你们厂佩戴徽章的人都是好样的。临走时,他要求厂里送一枚党旗徽章留作纪念。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国企在海西建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三钢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同样企业发展后,也要反哺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07年1月,省内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三安公司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上千名员工面临下岗,可能引发极大的社会问题。三钢牢记国企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兼并重组三安。并在资金、人才、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使三安在短时间内起死回生,当年实现利润1.5亿元。
    几年来,三钢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殊荣。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正如卢书记在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国有企业只要坚定信心,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就一定大有希望。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卢书记的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大胆创新,艰苦奋斗,创造新优势,激发新活力,从而重振国企雄风,担负起在服务海西建设大局中所应承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附件下载: